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 张恒乐 张在周
西墙峪村是沂蒙山区腹地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时是鲁中根据地的中心地带。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全村几十户人家零零散散地住在方圆几里的山地上,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苦日子。然而,该村人民却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不遗余力地支援革命,成为鲁中根据地的一个重要革命堡垒。尤其在救护部队伤病员方面,该村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演绎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从1940年到1943年,敌人每年秋季都要向我根据地大举“扫荡”,烧杀抢掠。特别是1941年秋的“铁壁合围”、1942年的“拉网”,更是非常残酷。在反“扫荡”斗争中,根据地的军政人员转山头、打游击,与敌人周旋,斗争环境十分艰苦。伤病员无法随队行动,就只能依靠根据地群众就地疏散隐蔽。在这三年里,西墙峪村到底掩护了多少伤病员,谁也没有准确统计过,只知道每年都有大批伤病员来到该村,每家每户都留下了伤病员的足迹,每位伤愈归队的战士都念念不忘该村父老乡亲的恩情。
1939年,由于战事的需要,野战医疗所驻到该村。为了便于掩护伤病员,医疗所发动群众秘密挖掘山洞。山洞挖在拆开的地堰里,挖好后再将地堰上的石头原样垒好,不知情的人很难发现。1940年秋季,敌人即将开始大规模的“扫荡”,医疗所在撤退前,将伤病员疏散到村里,每家都分到了几名。临撤离时,所里的负责人拉着村支部委员们的手说:“这批伤员就全交给你们了,相信你们能胜利地完成任务!”委员们坚决地回答:“放心吧!有咱村的老百姓在,就有伤病员在!”他们的回答更增加了医疗所负责人对他们的信任,心里也更踏实了。
平日里,伤病员分散在各家养伤,一旦发现敌情,全村人就立即行动起来,将他们安置到挖好的洞子里生活。晚上,抽开洞口的石块,给他们送水送饭。就这样,该村在大“扫荡”中救护的伤员,不仅没有一个受损失,而且在乡亲们的精心护理下,伤势病情都有了好转。该村掩护的伤病员,有的是上级有计划安排来的,也有的是村民自己找到或是伤病员们自己“闯来”的。只要村子周围发生战斗,群众就会自觉去战场察看情况,寻找伤病员,然后背回村里进行救护。
1940年,敌人疯狂地进行了秋季大“扫荡”。有一天,村子的游击小组正在村东山头上监视敌人。突然,南墙峪方向响起了枪声,游击小组判断肯定是根据地部队或机关与敌人遭遇了。等战斗过后,游击小组迅速赶到现场,果然发现有一位同志躺在血泊里,已奄奄一息。他们立即将他背回村,藏在一个天然山洞里。伤员伤势十分严重,子弹从后腰打进去,从肚子上穿出来。为了消毒止血,张恒乐的母亲满山遍野寻来败毒草、艾蒿给战士熏伤口,又用干牛粪烧成灰敷在伤口上。妇救会长拿出自己仅有的半床褥子给伤员披上,换下了身上的血衣。这个伤员在恒乐家住了半个多月,直到伤基本上养好,他们才把他送回沂南县树仁里老家。类似这样的事例何止一个。1942年,旋崮顶战斗结束后,村游击小组的同志爬上旋崮顶,背下了伤员王排长和女指导员杨杰,及时将他们送到了医疗所。同年,鲁中部队的一个侦察排在黄草窑村与敌人遭遇,连长王太元和两位战士受了伤。他们走一阵爬一阵,艰难地来到了该村的吴士友家。吴士友热情地掩蔽、护理了这三位伤员,直到他们身体完全康复才送他们回到部队。
在长期与敌人进行周旋的斗争中,西墙峪村的群众斗争经验越来越丰富,掩护伤员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办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巧。有一年,村妇女主任张梁氏家掩护了三位体弱的女同志,她们是王会明、王会清、窦桂兰。平日里,张梁氏精心护理她们,每天都亲手给这三位同志梳头、洗衣,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闺女、闺女”地叫着。有一次鬼子突然袭击村庄,张梁氏不慌不忙地抓起一把灶底灰,就往三位女同志的脸上抹,嘴里还不停地说:“闺女,别害怕,大模大样地到灶屋里做饭去。”鬼子进家后,哇啦哇啦地叫着就往屋里闯。张梁氏迎上去说:“皇军,别进去了,俺三闺女都生了病还没好呢!您可别吓着她们。”鬼子兵伸头一看,见屋里烟雾笼罩,三个灰头土脸的农村姑娘正在忙忙活活地烧水做饭,也就悻悻地走了。这样她们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搜索,保证了八路军战士的安全。
在这三年里,曾经在该村休养过的八路军伤病员不知有多少,仅在恒乐家养过伤病的同志就有几十名。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的爱人牛玉清,鲁中军区参谋处长胡奇才的爱人王志远,罗舜初同志的爱人胡静等许多女同志都是在该村生的孩子。王志远的孩子生下后,没有奶水,张恒奎的爱人帮助给孩子喂奶,每次总是先喂饱王志远的孩子,然后才抱过来已经饿得哇哇哭的自己的孩子。
在残酷的斗争中牺牲总是难免的。在掩护伤员的过程中,该村群众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宁肯牺牲一切,也一定要保护好伤员。1942年胡奇才的爱人王志远在该村生孩子时,正值敌人大“扫荡”,张道增就安排王志远和她刚出生的孩子进了预先挖好的山洞。王志远不敢自己呆在洞里,张道增一家六口也进洞和王志远做伴。有一天,敌人搜索到那片山上,马蹄、皮靴踏着地面的“咚咚”声,在洞里听得清清楚楚。躲在洞里的人连大气也不敢出。就在这时,张道增的小孩突然喊着要撒尿。道增的妻子赶紧小声阻止:“别出声!外面有鬼子!”可孩子不懂事,仍然喊叫不停。道增的妻子猛地抓起一块手巾堵住了孩子的嘴。小孩憋得又蹬腿又摇头,道增的妻子就是不放手。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洞里的人都屏住了气,紧张地倾听着外面鬼子的动静。等敌人的脚步声渐渐远去,道增的妻子将手拿开时,孩子的脸已憋成了青紫色,好一会儿才哭出声来。危险过去了,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1941年秋天,该村村民张效治家掩护了八路军五位伤员。一次,鬼子来村庄偷袭,待发现敌情时,敌人已到了该村二、三里路的南墙峪村。效治赶紧背起重伤员,扶着轻伤员,和他妻子一起背着铺草,提着洞里用的东西往山上跑。等把伤员安置好,再返回去背他年迈的父亲时,恰巧,我军有位叫田桂英的护士,在鬼子追击下跑进了效治家,情况十分危急。他拉起小田就冲出家门,刚钻进屋前的树林,鬼子就冲进了他家,气急败坏的敌人没有搜到战士,竟活活砸死了张效治的老父亲。
也就是这年秋天,鲁中行署参议长邵德孚为躲避敌人的“扫荡”,从南沂蒙转移到该村代文洲家落脚。当时敌情非常紧张,邵德孚就对代文洲说:“我这马没法骑了,军装也不便穿了,就连同文件一起交给你,请你想办法保存好!”当晚,代文洲父子俩和代文洲的三弟代文明一起,把马和其他东西藏到了小龙岗。在往回走时,突然与鬼子遭遇,三人全被抓捕。鬼子逼问他们晚上出来是不是给八路军藏东西?代文洲回答:“什么也没藏,干活回家吃饭。”凶残的敌人不由分说,举起石头将代文洲砸死。然后又端着刺刀逼问绑在树上的代文洲的儿子,代文洲的儿子也一口咬定没藏东西。鬼子恼羞成怒,一连几刺刀把他刺死在树上。代文明看到哥哥和侄儿惨遭杀害,趁敌人不备拔腿就跑。敌人的枪响了,代文明也倒下了。但他没有死,脚后跟和小腿上各中了一弹。当鬼子的皮靴踢在他身上时,他硬是挺着没动,终于骗过了敌人,最终能够活了下来。
可以说,西墙峪村的老老少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救护革命战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充分彰显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选自临沂地区行政公署出版办公室《忆沂蒙》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