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这里提出的“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是对沂蒙精神的产生、形成、内涵、性质做了新的深刻的揭示,对于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理解和弘扬沂蒙精神,抓好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沂蒙精神是党政军民在革命战争的特殊环境和条件下共同铸就的伟大精神
沂蒙精神是在沂蒙地区这片经历了血与火熔炼的八百里红色热土上,党政军民在长达12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先后历经大小战斗两万余次,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伟大精神。沂蒙精神主要包括党的精神和人民精神两个方面。党的精神主要包括“为国家民族求独立求解放、为人民谋利益、密切联系群众、严明纪律、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人民精神主要包括“爱党爱军、英勇支前、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党的精神是人民精神产生的根本原因。党的性质、纲领、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给人民群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人民群众看到独立解放、生活幸福的美好未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党诞生那天起,就逐步解决了中国革命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办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解决了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问题。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1922年党的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共产党“是时时刻刻要站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并努力工作的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里面去”。 1925年党的四大明确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民主革命“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同年10月的中央扩大执委会决议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8年党的六大提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党的中心工作就是“夺取广大工农兵群众”。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产业工人数量少,争取群众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农民,根本的问题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22年6月,党发表对外时局的主张,第一次提出没收军阀、官僚财产,将其田地分给贫苦农民;1925年10月,党发表了第一个土地问题的公开文献《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1928 年12月,制定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制定《兴国土地法》;1946年5月,下发《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五四指示》 ) ;1947年10月,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经过不断的政策调整,逐步解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土地问题。沂蒙革命地区,不仅同全国革命根据地一样解决了土地问题,还于1940年11月11日,早于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8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这不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加和支援中国革命的积极性。
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军队的严明纪律、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牢固树立起了紧跟共产党干革命的坚定信心。沂蒙山区,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党组织,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共山东党组织发动了徂徕山起义,中共中央决定在沂蒙山区创建山东抗日斗争的中心根据地。1938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公布了“派兵去山东”的决定。1939年6月,罗荣桓、陈光等率领八路军115师师部及主力部队挺进沂蒙山。1940年7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在沂南县青驼寺正式成立(1945年8月改名为山东省政府)。1941年5月,中共滨海区委和抗大一分校共同创建了山东第一所战时红色高校——滨海建国学院,即临沂大学的前身。1942年以后,山东省党政军首脑机关均驻扎于临沂,成为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沂蒙革命根据地也因此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转战,山东大学、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在这里创建,山东剧团、鲁中南文工团在这里创办,《大众日报》、《山东画报》在这里创刊,《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在这里创作传唱。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新四军军部进驻临沂,从而使临沂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枢,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在这里,八路军115师与日军英勇拼杀;在这里,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在这里,培育、锻炼、成长了一大批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仅在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共和国将帅中,就有3位元帅(罗荣桓、徐向前、陈毅)、2位大将(粟裕、张云逸)、13位上将、63位中将、348位少将,共426位将帅曾在沂蒙大地上转战驰骋。在这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党政军表现出来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化着广大人民群众,大大激发了他们参加和支援革命的昂扬斗志。
沂蒙地区人民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沂蒙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孕育了沂蒙人民仁智敦厚、刚直重义、谋略深远、勇于进取、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等优秀品格。在党的精神感召下,沂蒙山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观察、了解、体会到,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了人民得解放,让人民过好日子。因此,人民群众才爱党爱军,英勇支前、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铁了心肠跟着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走,全区420万人中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人壮烈捐躯,可以说是“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老区的每一座山峰,都燃烧过革命战争的烈火;沂蒙老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沂蒙老区的每一个村庄,都留下了抗击侵略者的悲壮。爱党爱军,独轮车车流滚滚;无私奉献,担架队浩浩荡荡。军民情,红嫂乳汁救伤员;火线桥,姐妹芳骨坚如钢。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2年间,沂蒙地区的妇女做军鞋315.13万双,做军衣121.68万件,碾米磨面11715.9万斤,凑集军马草料3万斤,动员39万人参军,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沂蒙人民饱含血泪甚至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一块布做军装,一袋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产生形成了伟大的沂蒙人民精神,在《沂蒙山小调》的倾情传唱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二、沂蒙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不断得到拓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临沂地区的党政军民继续弘扬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沂蒙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丰富拓展了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从党的精神方面说,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文明和谐、强国富民”;从人民精神方面说,主要包括“爱党爱国、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沂蒙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沂蒙党组织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领导和依靠沂蒙人民实行土地改革,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改变旧面貌、建设新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一方面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种高昂的革命激情和拼命干劲,另一方面,从党的群众路线中,从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气象中感受到党的伟大正确,始终保持着对党和军队的爱戴和对人民政府的热爱,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愚昧开刀,向贫穷宣战,涌现出了莒南县王家坊前村发动群众为合作社集资,厉家寨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开山劈岭、治水造地等先进典型,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批示表彰并在全国宣传推广。为完成国家在沂沭河上游建设44座大中型水库的艰巨任务,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移民舍弃了祖辈居住的家园搬上了贫瘠的荒山。在生活最困难的1959年到1961年,沂蒙人民勒紧腰带、吃糠咽菜,但却向国家交售12.3677亿斤粮食,比前三年多交2.44亿斤,并欣然接收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这些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壮举,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吃苦耐劳、知难而进的社会主义建设创业奉献凯歌,赋予了沂蒙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的内涵。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临沂市各级党组织为了让人民福起来,坚持群众路线,组织教育发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推进民主法治、文明和谐建设,带领人民群众走科学发展之路,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临沂人民尽管经受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时有的失误造成的磨难和痛苦,还是能全面历史地看待党的功绩和过失,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继续弘扬沂蒙优良传统,坚定不移跟党走,顺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开拓奋进、敢为人先,涌现出实现高山水利化、山涧变通途、彻底改变贫困恶劣的自然面貌的九间棚村;将自己用拉地排车、卖瓷器等方式辛辛苦苦挣来的600万元钱和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企业全部捐给村集体,带领全村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王廷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临沂人民探索走出一条“政府有为、民营主力、大市场启动、大城市拉动、产业集群带动、文化强势推动”的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建成长江以北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全国商贸新格局,成为商贸云集的物流之都和城水相依、优雅宜居的“大美临沂”,相继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国字号”荣誉。临沂人民以重视科学、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新篇章,大大赋予了沂蒙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总结完善和传播,沂蒙精神已经走出临沂地区,与齐鲁文化、中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新时期山东精神乃至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把弘扬沂蒙精神深入贯穿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之中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大危险。特别是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任这些问题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那就有可能发生毛泽东同志所形象比如的‘霸王别姬’了。更严重的是,我们一些同志见怪不怪,甚至觉得理所当然,‘久入鲍肆而不闻其臭’。这就更危险了。”我们必须警醒起来,紧紧抓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个重大契机,大力弘扬革命战争年代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狠抓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要科学创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地区,党政军之所以能与沂蒙人民形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沂蒙人民感到跟党走不会错、有盼头。今天,我们党要确保权威性、公信力,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洞察力,增强敏锐性和预见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正确,为广大人民群众指明前进方向。
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善于深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到群众中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群众的愿望,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集中起来,集思广益,进行理论思考,创新发展科学理论,制定出科学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再回到群众中去,用于指导广大群众的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回来,进行修改补充,使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更加丰富和完善。
二要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这是今天保持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关系的重要途径。为民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就必须从民众立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关注他们的所思、所需、所盼,切实解决各方面实际问题,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谋利益,群众才能把党放在心上、把党当亲人,坚定不移地继续跟党走,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务实就是要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改进工作作风,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坚决反对官僚主义,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民主集中制,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整治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清廉就是要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是党和人民群众继续保持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关系的重要条件。要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为重点加强纪律建设,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严明政治纪律,牢固树立党章意识,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认真抓好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改进作风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依纪严惩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群众不断从党的纪律制度和反腐倡廉的坚决行动中,从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中感受到温暖和实惠,坚定跟党走的信心。
三要不断提高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是今天保持党和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关系的关键。只有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充分发挥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着力提高党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党领导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要着力提高领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和水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着力提高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改革内容涵盖15个领域、60项具体任务,这一轮改革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任务繁重程度与前35年的改革同样重大、同样艰巨。改革就是利益调整,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能否顺利全面推进改革,直接关系到事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特别要注意人民群众的关切,确保改革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着力提高党导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但是,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当今日趋激烈的国家环境,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作者: 周忠高,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